为保王朝太平,朝鲜王朝将正宫景福宫的主山命名为北岳山,并视骆山为左青龙,仁王山为右白虎。仁王山在朝鲜王朝初期被称为西山。世宗时期开始,改称为仁王山,承载了守护王朝的意志。仁王山大部分被花岗岩所覆盖,风化作用下形成怪石嶙峋的景象。时常可见穿孔的风化穴与节理,岩石名也是各具特色,其中有禅岩、骷髅岩、帽岩、虎岩等。
郑敾,《仁王霁色图》Ⓒ 国立中央博物馆 谦斋的代表作《仁王霁色图》是作者站在景福宫一侧望着仁王山裙岩一带所绘制的画作。画作表现的是雨后初晴的仁王山,此处“霁色”是指雨或雪初停时的山色与天光之色,是朝鲜文人在诗文中善用的修辞手法,也体现了士大夫们追求人间清醒的精神诉求。
可是,《仁王霁色图》和仁王山,两者之间相似之处却并不多。是什么原因呢?自古艺术家们就将美寄予山水,并以多种形式来表现。表现实际山川的山水画叫“实景山水画”。反之,我们所熟悉的真景山水画,则是在实景基础上,融入了个人见地的画作,所以画作与实景会有差异。真景山水画是朝鲜绘画独创流派,此领域的创始人兼大家便是谦斋郑敾。据传,谦斋在76岁时,为让躺在病床上相识了60多年的知己槎川李秉渊能够早日康复,怀着殷切之情绘制完成此画作。
槎川与谦斋都生于西村,并在西村生活了一辈子。谦斋出生于老论家族,老论派视朝鲜为文化中心,主张朝鲜中华思想。源于槎川与谦斋身处的时代意识,韩国本土才诞生了新的艺术形式“真景山水画”。《仁王霁色图》描绘的是雨后放晴的山色,本应凸显和煦之感。但作者使用浓墨与明亮的留白作对比,营造出了紧张感。山峰用仰角处理、山脚下的村落(瓦房)用俯瞰处理,这种手法增加了画面的深度。被截断的黑色山峰给人一种莫名的压迫感,起伏的山势,萦绕在山上的云雾跃然纸上。
虽然有观点认为,以政治性、思想性、同道忧患为背景的谦斋画作,多了一抹政治色彩,但想尽数理解谦斋画作中的寓意并非易事。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,谦斋与以往不同,在现实中融入了个人见地完成了《仁王霁色图》,仁王山也因此变得更加神奇莫测。